Absinthe
苦艾草的法文是Absinthe,由拉丁文轉變而來的,因為是用苦艾草為原料,所以以其名作為酒名。
Absinthe是以白蘭地為基酒,然後浸泡野生苦艾、茴香、萵本根、刺草、菖蒲根、西洋薄荷、大茴香、
荷蘭芹,和其他種類的香草類,經過蒸餾精製而成。
因為配著那麼多的香草,所以製造出來的酒,有著無以倫比的奇異芳香和微妙口味。
顏色呈綠色,如果摻水的話,就變成乳白色的混濁液,酒精濃度高達百分之六十以上。
苦艾酒中酒精佔了絕大部分,歷史上裝瓶的苦艾酒酒精濃度在45-74%,現代一些的法國和瑞士苦艾
酒裝瓶酒精濃度含量高達82.3%,而一些低溫混合,波西米亞風的苦艾酒裝瓶後酒精濃度可達
89.9 %。
Absinthe的主要成分是一種名叫『阿布辛托』的苦艾香精。它只能在酒精中溶解,所以(Absinthe)
只有將酒精濃度提高,維持在60%以上。如果在喝得時後摻水沖淡,就會有乳白色的混濁液產生,
那就是因為酒精濃度降低,而使苦艾精自酒精中稀出,變成一種細微粒子懸浮其中的關係。
Absinthe的處方,是在一七三零年,由一名名叫阿魯特雷的法國醫生研究出來的。至於Absinthe的
商品生產,則是由貝魯諾公司於一七九七年開始製造。
到了一八八四年,法國陸軍軍方正式採用Absinthe為藥用解熱劑,但是一連發生許多使用者產生
副作用的情形,最後終於被禁止使用。從此到處飲用Absinthe而中毒的傳言發生。但是有許多
愛飲者為其魅力所迷惑,尤其當時的藝術家們,由於現實社會的破敗,懷疑思潮的興起;
傳說竟然有為(Absinthe)發瘋而死,
如艾德華 ‧ 藍博,文特森‧梵谷,歐內斯特‧海明威,土魯斯‧洛特雷克等等。
近代苦艾酒一直被頻繁,不當的形容為具有致幻效果。
至少部分原因是,19世紀法國精神病學家研究了250例酒精中毒病例,經過對艾草精油
十多年的實驗,他聲稱,那些喝苦艾酒的人比那些喝普通酒的人
出現幻覺的速度要快。這樣的統計數據令苦艾酒反對者的大受鼓舞,相反的,卻使許多
苦艾酒愛好者深受挫折,這其中就包括許多「放蕩不羈」的藝術家或作家。
兩位著名的藝術家
助長了「苦艾酒致幻」這一觀點的流行。
這一點對於人口銳減而苦惱的法國實在是一個嚴重的打擊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,
所以參戰的法國,就在一九一四年法國發佈全面禁止Absinthe的命令。
在20世紀90年代後,當意識到英國從來沒有正式取締苦艾酒,英國烈酒進口商BBH開始將(Hill's)苦
艾酒進口到捷克共和國,這引發了現代苦艾酒的普及潮。正是在這些苦艾從未被取締,
也未真正流行的國家,苦艾酒開始其20世紀90年代的復興之路。